【概况】2024年9月,学校印发《合肥工业大学机关部门、直附属单位机构及中层领导干部岗位设置方案》(合工大党发〔2024〕79号),成立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分析测试中心挂靠),部门设正处级岗位2个,副处级岗位4个,其中分析测试中心主任(正处级)兼任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副处长。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负责全校(含宣城校区)的实验室建设、设备管理、大精仪共享、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分析测试服务等工作。
分析测试中心是学校的大型精密科学仪器共享开放平台,拥有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发的检验检测资质(CMA)。中心设有分析测试事务科、无机分析室、有机分析室、力学与物性分析室、扫描与形貌分析室和透射电镜分析室;2024年拥有教职工24人,其中高级职称8人,15人具有博士学位。
【基本工作】
1.实验室建设工作。部门成立后,会同财务处立即开展2025年设备专项的申报组织工作,征集到10个单位提交的项目建设方案,预算金额7000余万元。同时,启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相关制度建设,起草了《合肥工业大学实验室工作条例》等五个制度文件。通过项目建设和制度建设同步开展,系统考虑、整体推进,全面落实学校党委的指示与要求。
2.大精仪共享工作。①按照学校要求认真梳理和分析设备管理及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存在问题与不足,研究并制定解决方案。起草了《合肥工业大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实施细则》;②组织开展物理学院大型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论证,为学校统一组织大型仪器设备购置论证工作提供了工作流程样板。③会同国有资产管理处完成了2024年度学院(部)大型仪器设备共享考核工作,2024年度全校入驻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平台的仪器设备共计373台套,先后为全校师生70929人次提供服务,使用机时数累计达到28.5万小时。
3.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2024年,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以责任落实、制度建设、安全教育、实验室准入、安全检查、隐患整改、风险评估、责任追究等工作为抓手,逐步构建“安全责任明晰、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顺畅和安全文化自觉”四位一体具有工大特色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通过“管理、教育和技术”三措并举整体降低安全风险,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平稳运行。①制定并下发《合肥工业大学关于二级单位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指导性意见》,从“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与隐患整改”等方面,对标督查二级单位的安全责任与工作任务的具体落实情况。②按照教育部工作要求,2024年制定了《合肥工业大学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将全校三个校区1385个实验房间分成Ⅰ、Ⅱ、Ⅲ、Ⅳ四个等级,根据风险级别实施分级分类精细管理。③不断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运行机制,通过每月“四个一”活动(安全检查、安全会议、安全报告和安全期刊),推动安全工作“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④上半年组织了500人参加安全准入考试的补考工作;下半年组织校内20个教学科研单位计12716名新生和89名新入职教师参加安全教育学习和实验室安全准入资格考试。⑤组织实验人员参加教育部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培训会;专题开展了“危化品管理”和“特种设备操作”等安全培训;联系学院开展 “警钟长鸣——历史上的这一天”的警示教育活动。⑥对326个科研项目实施事先的安全风险评估工作。⑦全年开展全校性检查12次,发现并通报安全隐患148起;通过督查督办,所有隐患均已全部落实了整改。2024年,实验室安全领导小组审议并通过了11项关于实验室安全责任追究的决定,确保了学校安全责任体系的有效运行。⑧持续推进危化品的全流程管理,探索建立“采购-存储-使用-回收”危化品闭环安全管理体系,初步实现危化品采购数据与实验室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的互联互通。全年开展危险化学品废弃物收储10次,处置总量达58.842吨,其中试剂空瓶13.42吨,过期报废化学试剂5.582吨(含剧毒品),实验室废液39.84吨。首次开展过期化学药品及试剂的回收处置工作,妥善处置并清运剧毒化学试剂50千克,经过多轮艰苦谈判,单笔为学校节省处置费用达45万元。⑨组织开展了安徽省高校教师实验室安全技能大赛,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和实验室安全管理处三个代表队分获一二三等奖。10月,组织学生参加长三角高校大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竞赛活动,我校学生获得个人总决赛一等奖和三等奖,同时获得团体总决赛三等奖,成绩再次刷新历史记录。⑩全年组稿编辑《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简报》共八期,编辑下发《合肥工业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设计、制作、发放《实验室安全信息牌》1500个。
4.分析测试中心工作。2024年,分析测试中心通过优化平台资源配置、强化人员技能培训,不断提升测试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学校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高水平成果的产出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①涉及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生物食品、资源环境等十数个学科,测试校内外样品共计92785个,开放总机时约69000小时,每台设备平均机时超过1700小时,仪器工作机时饱满,为30%的SCI/EI收录论文提供了测试服务。②对标CMA主管部门对认证实验室的要求持续强化内部管理,完成质量监督/监控、校准/检定、内审、管理评审等系列规范化管理工作。2024年参加教育部高校实验室间比对项目“未知样品中有机元素的定量分析”,获得“合格”结果。③宣城校区分析测试工作开始启动,3名实验教师完成测试业务培训正式上岗;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10台套大精仪设备完成招标采购、安装调试、使用培训等工作,进入试运行阶段。④合肥校区600M液体核磁共振波谱仪等仪器完成到货安装、调试与验收,正式运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球差校正透射电子显微镜已到货,正在安装调试。⑤完成了713名学生《材料分析与检测方法》和《公共实验》的实验教学工作;完成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等12台仪器,共计900多名师生的自主测试培训工作。通过实验教学和操作培训,提升了学生分析测试技术和设备操作技能。⑥2024年科技活动月期间,举办了9个“系列讲座”和3个“专题讲座”,向近千名师生普及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等设备的基本原理、应用技术、测试方法、样品制备、数据处理、实际操作和自主测试等知识和技能,获得广大师生好评。⑦中心不断提升实验教师的业务能力,积极鼓励教师自主科研、自制改装仪器设备、开发仪器测试新功能和新方法。组织业务培训20次,共计58人次。中心教师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篇,申请专利6项(已授权2项),并开发了仪器测试新方法3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