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基本情况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原地质实验室)1945年成立,1996年根据资源共享的原则,将已有实验室整合为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隶属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中心实验室下设地学基础实验室、地质实验室、岩土实验室、环境实验室和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除地学基础实验室在翡翠湖校区的1号实验楼外,其余均在南校区3号学科楼。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近6000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00万元。
    中心实验室承担着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和地理信息系统四个专业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任务,五个专业的研究生,工程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和部分科研的实验任务,成为资源与环境学科群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
    目前, 中心实验室共有专职人员6名,兼职人员5名。
  中心实验室主任:宋传中,教授,理学博士。副主任:熊传兰,技师。
  电话:2901526。
           
实验室主要功能与特色
    近年来,中心实验室为了适应学校的改革和资源、环境、岩土、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发展需要,在实验室面积、实验仪器设备等硬件和环境方面都得到较大的发展。目前拥有仪器设备主要有:等离子光谱仪、包裹体测试冷热台、荧光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多种类型的显微镜、电动击实仪、静三轴仪、高压固结仪、静力触探、剪力仪、浊度仪、分光光度计、大气采样器、COD、DOD测试仪、振荡器以及多种类型的软件等。结合实验教学内容建设,中心实验室积极开展实验教学研究,自编实习、实验教材和指导书,自行研制实验设备,满足实验教学要求。
    1、实验室的主要功能
    地学基础实验室:主要是为低年级本科生提供本专业相关的认知性、验证性的基础教学实验平台。
    地质实验室:主要具有岩石物质组分和结构的分析实验功能(从岩石的磨片、制样等预处理到化学分析、光谱分析、显微构造观察、分析等)。
    岩土实验室:主要具有岩石、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测试和分析,地下水动力学分析和模拟等实验功能。
    环境实验室:主要具有各种类型污水的处理、大气质量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等实验功能。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主要具有数字化信息资料的采集和处理,建立数据库的实验功能,利用数字化地球的理论,进行资源、环境评价和规划等。
    2、实验室的主要特色
    中心实验室面向全校开放,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在满足本科教学要求的同时,兼顾研究生培养和科学研究,加强对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
   中心实验室长期建设的开放型巢湖地学实践基地,作为野外实践教学“资源-环境学科群”教学的一大特点,吸引了全国30余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在此进行实践教学,并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
 实验室承担的主要工作
    1、地学基础实验室,主要承担资源勘察技术、勘察技术与工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同时承担全校公共选修课和素质教育的参观、认识实习。
    2、地质实验室,主要承担资源勘察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教学。在物质的组分、结构观察、测试、分析,古生物认识和鉴定等方面,长期为研究生(硕士、博士、博士后)实验和科研服务。
    3、岩土实验室,主要承担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开展岩土力学性质的常规分析,进行建筑物基础稳定性的评价,桩基检测等。承担研究生实验和科研任务。
    4、环境实验室,主要承担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结合研究生培养和科研任务,在各类水污染控制工程的设计、大气质量监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综合利用、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过程中承担的实验任务。
    5、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承担地理信息系统、资源勘察技术、勘察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任务。在数字化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等方面,参加资源与环境学科群的科研任务。
 实验室建设与发展方向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在整体上适应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与培养应用型、工程类人才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体现学科特色,为教学科研和学科学位发展及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优质服务。结合本院的特点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资源:利用学校下拨的各项经费,为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提供必要的软件、硬件设施,补充购置本科生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多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保证实验开出率100%;生均实验经费基本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基本要求。
    目前,实验室将继续围绕本科实验教学,根据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各专业的发展方向,结合科研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使实验室实现新的跨跃式发展。